社区

5项专利光环下的平头塞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凯声DB1体验谈

zhuhanhep 2022/11/07
9 0 举报

相信很多80后无论是不是音乐爱好者,多少都有接触过平头塞。市面上第一款平头塞来自索尼,接着便风风火火三十余年。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几乎消失殆尽,大家谈到的基本都是入耳式或者半入耳式了。如果你没有接触过平头塞,那么强烈建议去听一听的,自然的声场和畅快的通透是它的天然属性,即便放眼现在依然有不少平头塞的拥趸。

当然了即使稀少到趋于“濒危”,可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国外的牌子几乎放弃这个小众圈子了,都是国内品牌在神仙打架,虽然体量比十几年前小很多,但八xian过海各显神通,让我们这些下半身入土的老烧友还能体会到感动的声音甚是宽慰......。这其中有一个牌子,它只做平头塞,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每当出现一个旗舰我便认为它已江郎才尽的时候,它总会又带来惊喜,这就是凯声科技(Temperament)。


首先声明一下啊,并非因为我是DB1用户就来疯狂吹捧它。正如题目所述的那样,DB1拥有5项专利,试问当今耳机品种里能超过它的,请举例子?


言归正传,包装盒很内敛,这次不使用木盒子了,一包中空套一包实心套,两大包海绵套亮瞎双眼~,真的能用到让我上半身入土了......。


收到盒子的时候很诧异,一个大盒子里装了三个盒子,其中两个装的是线材。经询问得知是标配线缆。这线材便是专利之一:KS'MODULAR WIRE SYSTEM。我找出英汉词典翻译了一下,叫“凯声有线模块系统”。


完整的一条耳机线有两部分组成:主线缆和分线缆。主线缆包含3.5,4.4,2.5常用插头,分线缆有直插式和绕耳式两种。


主线缆和分线缆通过4芯插座连接在一起,相比传统可换插头线材,这种线材在未来的耳机单元头部分的插座变更时,用户的开销成本会更低。据悉凯声科技会推出入耳式的耳塞,这种线材可应用到凯声未来的耳机产品上。


材质同样是下了本的,为了打造出一条符合发烧升级线标准的标配线材,线基采用了仅次于钛铃plus原线的单次冶炼铜箔基,外包德国进口TPU,插头为进口无磁铜材料,五金都是316不锈钢抛光型成。材质十分柔软,主分线接驳之后也很牢固,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拆分线缆时一定注意别捏住线缆拉扯,找一张餐巾纸,四指捏住模块部位增加一点阻力,更能规避损坏线缆的缝线。


DB1的插座为0.78规格,虽然这类线材市面上有很多第三方可选,但原线已经很顶,不太建议去随意更换线缆了。插头是有方向的,耳机和插头上都标出了L/R和正负极,如果接入不正确,声场会变得很奇怪,只需要简单留意一下就行。


作为一款定价未超过2000元的平头塞,能够和钛铃plus一样的用上钛合金让我惊喜了一大把,这种材质除了轻盈(单边净重3g左右)和贵,声学方面也有加成作用,具体如何配合调音不得而知,这是人家的专利肯定不会告诉咱,但从有的厂商会用木头、陶瓷做腔体多少能看出一点端倪,所以这绝对不是玄学来的!


刚才只聊到了它其中两项专利技术,另外三项专利则解决了漏音,佩戴以及单元问题,具体就不去凑字数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浏览他们家产品介绍,但我更想聊聊它的外观。初次拿在手里便觉得这外壳有着十足的精致感,前腔有点类似于钛铃,后腔则是全新打造,这外形肯定不只是突出精致和好看,凯声在提升佩戴舒适感的地方下了不少功夫。


熟悉平头塞的小伙伴都知道这类耳塞的佩戴受众面相比入耳式要少很多,主要是发声面积太大了,有些烧友感觉戴不牢,松松垮垮的,最终结果就是出现漏音。还记得我上面提到过的绕耳分线和直插分线么?DB1是能够完美支持绕耳佩戴的!或许你可能见过能绕耳的平头塞,比如创新Aurvana Air、A8(当时的广告语是:耳机里的劳斯莱斯.....),但是线材的创新力上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我目测DB1的外直径比钛铃小了一圈,仔细对比了一下尺寸两者相差0.6mm,估计能够应付不少对佩戴挑剔的用户了。我实际感觉下来,平头塞先天的漏音优化确实是第一梯队的,它得到了一定改善,佩戴也非常OK,没有膈应感,但被动降噪跟入耳式塞比还是有差距,所以我依然推荐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使用DB1。


出彩的颜值,佩戴的受众面都已解决八九不离十,最后剩下的就是声音了。废话不多讲,直接进正题。我所使用的器材:乾龙盛MC01,乐彼W2-131,山灵M6U。官方描述这款塞子可以直推出很好听的声音,无论从阻抗灵敏等参数还是实际听感来看,这塞子是真好驱动,随便一个小尾巴就能出好声,不过小塞子肯定是遇强则强,在台式系统更能发挥出潜力来,不过接下来的体验主要还是在小尾巴和砖头上,毕竟用台式机去推塞子怎么看都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


关于小尾巴是否能干掉入门级播放器的话题,其实我个人觉得如果单论音质的话干不过,但是小尾巴世界里也有天花板的存在,像MC01,W2-131这类都算是了。这两个小尾巴上我用单端和平衡都试过DB1,可以感觉到这条塞子的灵敏度很高,细节也都还可以,但我更喜欢单端的味道,解析度适中,线条柔美,呈现出来的音色略微偏暖,这倒是让我想起了MX980的味道,两者十分相似,但毕竟那是十多年前的顶级平头塞了,拿到现在对比DB1的话还是差距太大了,主要是MX980宽松到发虚。说回DB1,就算你刚开箱听它,也不会有丝毫的齿音,氛围营造得很饱满,不会有单薄或者冷淡的迹象,透明度良好,所以基本上走的是均衡中性,同时略带有一丁点的暖色调,作为一个更多听流行乐的我来讲,我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用小尾巴搭配DB1听歌还是得买会员的,我说的是流媒体会员,QQ音乐啊、网易音乐啊或者iTunes之类的,因为它是能够用来检测前端素质的,虽然跟售价上万的比不过,但判断前端基本控制力、底噪什么的还是能够胜任,特别是音频文件质量,如果你不舍得买个会员听假无损,那么这条塞子的价值就无法完整体现出来!


手头拥有中等价位的播放器,那么DB1就会变得更加好听!要求不高,一个四五千块的播放器足以。我手头有一台山灵M6U,即便用的DAC依然还是小尾巴上的常客,硕大的体积(电路板设计)还是吊打了所有小尾巴~。在这种级别的前端上,DB1有了动态,它的动态不算强悍,但经常会在音乐里给到你一个很舒服的量,特别是大场面音乐里的起伏烘托与良好的细节表达,用来听听规模不算大的编制类音乐也不会亏待到你。

向大伙儿问一个问题:在听歌的时候,你偏向欣赏音乐,还是分析音乐?

在解析力上,DB1不会去特别强调它的存在感,而是在注重充分的情感表达之后,再去让你细细品味歌曲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这种先后次序上的刻画才是身为音频器材应该去追求的东西。实际上在这里我还是特别想说说它的音色。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平头塞得益于大尺寸动圈单元和开放式的先天优势,所谓的宽松自然它们全部都有,应该说是平头塞的共性特色了,所以DB1同样也有,但如果要说别家没有的,那便是对于叙事性的精雕细琢和勾人心魄的画面感,我只在阴阳师、钛铃plus以及这条DB1体验到过。

对于“讲故事”的能力,DB1其实一点都不比钛铃plus差的,比如刘紫玲的《月满西楼》,音乐一开始的轻快音符,DB1对于这类不矫揉造作的表达再擅长不过,除了一些不知名的电子乐器,我主要是注意到了古筝,DB1对于这类弦乐器的呈现非常动感,同时还有着较高的明亮度和延展,甚至在延伸到极致后的细枝末节也能慢慢缓降,细节有到无,没有很浮夸的落差。

女声的声线空灵,明亮且口型张扬,但不妖娆。记得十几年前大家还都在谈论什么男声塞女声塞之类的话题,现在圈子里谈得人很少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把这个话题放在DB1上,它不属于任何一派,在度的把握上还是考虑到杂食的因素,所以它并没有很妖娆,至少在我仅有印象里,论妖孽的女声,它干不过CM7Ti(铁三角),在听女声的时候,DB1会给她稍加一点厚度上去,这个厚度并不多,同时兼具了细节与湿润润的色彩。如哥哥的一曲《半夜歌声》,这种厚度会考虑到男声的味道,哥哥的声音仿佛就像是在我耳边缓缓的倾述这故事,不会发冲或者发干,柔声细语般的表达总是能让我不断repeat。可以感受到DB1对于男声的呈现是OK的,只是毕竟要照顾女声的空灵感,所以厚度上还是欠了那么一点点,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无伤大雅,能把一个个“故事”叙述完整并富有情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聊的是平头塞,那么低频一定是规避不掉的话题。因为低频一直以来都是平头塞的拦路虎,由于平头天生的开放性,许多平头塞的低频都不够扎实,漏音漏气暂且不提,甚至是散乱不堪,一般来说为了提升耳塞的中低频表现力会通过导管或内部迷宫系统来做文章。DB1不同于此类做法,而是专门设计了一套"钛合金衍射声学系统",从名字当中就可以感觉出这玩意儿跟材料学也颇有关系,其最终出来的结果让我很惊喜,DB1的低频完全谈不上匮乏,能给到充分的量感,下潜也是足够的,用来烘托传统流行乐绰绰有余,在不会掩盖掉中高频亮度的情况下,给到一个很舒适的凝聚力和深度。


最后该到总结时刻了,本文里我没有使用“鲜活”这个词,思来想去我觉得它并不能算作是鲜活,因为一旦跟这个词汇搭边估计很多小伙伴会以为它是流行塞。应该这样来表述DB1的听感:它的每一个声音要素,都不会给到你极端的刺激感,但注意了,并不表示音色平淡,DB1是通过柔美舒展的口吻去讲述每一首歌的“故事”,这种强调画面感的味道跟早期的平头塞很是相似。所以我并不会把它推荐给初涉HiFi或没有太多听音经验的烧友,快餐音乐烧友我更是不推荐了......,但也不是不可尝试啊,万一你一耳朵就喜欢上了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呢?对于老烧,特别是一路从平头塞时代过来的半身入土的老年人,我真的推荐你听一听,我只能讲它的声音,太TMD触动人心了!



9

分享

发布失败:内容包含敏感词(兼职)

评论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